<address id="thnfp"></address>

    <address id="thnfp"><th id="thnfp"><progress id="thnfp"></progress></th></address>
    <listing id="thnfp"><nobr id="thnfp"><meter id="thnfp"></meter></nobr></listing>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安易免費財務軟件交流論壇  (http://www.gangyx.cn/bbs/index.asp)
    --  財務專業知識交流  (http://www.gangyx.cn/bbs/list.asp?boardid=10)
    ----  [原創]存貨跌價準備方面的問題  (http://www.gangyx.cn/bbs/dispbbs.asp?boardid=10&id=23611)

    --  作者:iabc3000
    --  發布時間:2009/8/15 11:23:30
    --  [原創]存貨跌價準備方面的問題
    會計有八大資產減值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貸款損失準備。其他資產減值準備。本來出臺這些準備,是為了更公允地反映資產價值。但實際操作起來,問題很多。現以存貨跌價準備為例來說說。

    --  作者:iabc3000
    --  發布時間:2009/8/15 11:24:11
    --  
    存貨,準則規定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成本基本上是賬面數,很好獲取,可這個可變現凈值就難辦了。準則規定:可變現凈值為存貨的預計售價減去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雖只聊聊一行字,可操作起來就犯難了。
        存貨的預計售價:
        由于是預計,就存在不同的方法。原材料的價值是基本由產成品決定的,所以現只討論產成品(庫存商品)。庫存商品一般都有標準零售價,可實際銷售時很多時候存在打折情況,究竟怎樣預計這個售價呢。是根據過去一段時間實際銷售情況確定,還是根據庫齡確定? 依據準則精神,根據過去一段時間實際銷售情況確定是比較合理的,但根據庫齡確定也是有一定理由的,一是操作簡單,庫齡一般是現成的,而銷售情況復雜要一定時間整理加工。二是庫齡長的話基本上就表示難以出售,那預計售價與庫齡還是高度相關的。根據庫齡確定不好的地方在于:一是與可變現凈值畢竟意思有差異,解釋起來費時費力;二是預計售價與庫齡雖是高度相關的,但這個相關程度很難用直觀的公式表達,因為庫齡一樣的不同商品銷售情況也不大一樣,一概而論有違專業精神。權衡利弊,那我們采用“根據過去一段時間實際銷售情況確定”的方法。問題出來了,“過去一段時間”究竟多長,但國家并沒規定,不同的行業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同一行業不同公司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同一公司不同產品可能有不同的標準,同一產品由于也存在產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可能有不同的標準,這就影響了橫向可比性(不同公司間)和縱向可比性(同一公司不同時期)。橫向可比性需要國家協調,我們先不管,那為了保持縱向可比性,就先統一劃定一段時間(比如說一年)。一些貴重商品一年也不會賣的怎么確定預計售價,那是不是要超出一年期限去追到上一筆的銷售情況,追到上一筆的話就影響了政策的穩定同時上一筆的銷售與現在情況差異很大時又怎么解決?還有就是存量很大,過去一年只售出一點,以那一點的銷售價格根本不可能出售全部存量,那預計售價又怎么確定?有時候就只能估計了,以處理品的價格確定了。
       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及相關稅費:
       由于是將要發生的,是估計的,有很多就存在模糊空間了,如預計工資漲了,水電費貴了,要在以前的的成本費用基礎上增加一定的比率。
       成本、銷售費用和相關稅費,范圍很不好確定。如成本包不包括為生產這個成品而產生的借款利息,銷售費用除了銷售一線的費用,包不包括相關的管理費用等等。不同的商品這些成本費用又如何分配等等。
        存貨跌價準備,看上去很美,做起來一點都不輕松,存在著這么多操作空間,要達到“更公允地反映資產價值”這個目標效果也不明顯。也許這就是會計估計的一個反映,是原則導向的一個體現。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