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hnfp"></address>

    <address id="thnfp"><th id="thnfp"><progress id="thnfp"></progress></th></address>
    <listing id="thnfp"><nobr id="thnfp"><meter id="thnfp"></meter></nobr></listing>
    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題

    -  安易免費財務軟件交流論壇  (http://www.gangyx.cn/bbs/index.asp)
    --  資料下載天地  (http://www.gangyx.cn/bbs/list.asp?boardid=18)
    ----  至孝因果故事四則之四  (http://www.gangyx.cn/bbs/dispbbs.asp?boardid=18&id=40616)

    --  作者:geyhyl2013
    --  發布時間:2013/9/18 14:33:55
    --  至孝因果故事四則之四

        紀曉嵐有個親戚曾經拿一篇《書艾孝子事》的文章給他看,內容是:艾子誠,寧河艾鄰村人。他的父親名文仲,以做木工活養家糊口。有一次,艾文仲偶然與人爭斗,失手把對方打昏在地,文仲誤以為打死人命,便畏罪潛逃,就連他的妻子也不知他的去向。后來聽到一些傳聞,仿佛說他已經出了山海關。艾文仲出走之前,他妻已有身孕,過了幾個月便生下了艾子誠。子誠從小都是由母親撫養的,也不知道還有個父親。等到艾子誠稍稍長大懂事,便問母親:“我爹哪兒去了?”他母親便哭泣著把丈夫出走的原委一五一十的告訴他。
    從此,艾子誠終日惘惘然若有所失。他總是不厭其煩的向母親和親朋鄰里詢問父親的年齡、相貌、特征,以及祖輩人的姓名,親戚朋友之間的關系,與他們的鄉里住址等等。人們見他年歲小,猜不出他打聽這些的真實用意,一一告訴他。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子誠長大成人,長輩們便張羅著要為他娶親。子誠一再辭謝說:“哪有父親流離失所,兒子卻成家立業,安居家室的?”人們才知道他立志尋父。只要老母在堂,暫時不能脫身遠離。然而,艾文仲一去絕無音訊,子誠自幼不出鄉里。天蒼蒼,地茫茫,到哪兒去找?人們只信他有這份心意,未必能去尋找,而子誠也從未透露他要去尋父,只是努力地做工,盡量多賺些錢來贍養母親。一晃過了二十多年,子誠的母親因病去世。子誠為母親辦妥喪事之后,便整裝備糧,準備奔赴遼東一帶,去尋找父親。
        好心的人勸他:“子誠呀,你父親離家已經二三十年了,至今存亡難定,你到哪里去找?還是算了吧!”子誠聽了,噙著眼淚說:“我此行決心已定,萬一尋得父親,則父子倆一塊回來拜見鄉親。萬一父親客死他鄉,夜的背回她的尸骨。若是尋不著他,寧可老死路邊,也絕不獨身回來!北娻l親無奈,只得與她揮淚告別。子誠出關之后,思忖父親是因逃避命案而出走,不大可能留戀于繁華街市,必是隱匿在荒郊山野。所以,凡深山幽谷,窮鄉僻壤,乃至險阻幽隱的地方,都一一探尋過,但蹤影全無。時間一長,他身上有限的錢財花盡了,就靠著乞討過日子,繼續尋父。這樣到處奔波了二十年,仍沒有找到父親,但他的決心卻沒有動搖。
        一日,他行至馬家城山中,遇見一位老者,老人家憐他窮困饑寒,主動上前和他說話,問明了原委之后,也感動的潸然淚下。便把他帶到家中,備酒食款待他。這時,有位木匠背著工具走進來,看他那年齡,估計與其父差不多。子誠的心忽然一動,再端詳那木匠長相,竟和母親平日給她描述的父親形象相似。不由得拉住木匠衣袖,哭訴父親出走的原因、年月,并訴說祖上的淵源,及幾門親朋好友的舊事,希冀木匠就是自己的父親。
    那木匠聽了現出驚愕、悲凄的神情。想要相認,又懷疑自己離家出走時并沒有兒子。子誠猜透了他的心思,就把他從出生年月到為母親養老送終的經歷述說了一遍。那木匠嚎啕失聲,于是父子相認,抱頭痛哭。
        原來,艾文仲不斷輾轉逃離,才來到這馬家城山,已有四十多年了。他又改名換姓為王友義,所以尋訪無跡。直至此時才偶然相遇。那位老人被子誠的孝心感動,積極為其父子還鄉想方設法。但艾文仲在外漂泊日久,負債尤多,一時滯留,不得脫身。子誠又匆匆忙忙奔回家鄉,變賣了部分家產,又向親朋好友借貸了一部分錢,湊足了百兩銀子,返回馬家城,還清了父親的債務,父子這才同歸鄉里。七年后,艾文仲壽終正寢。
        子誠迎父還鄉之后,才娶妻成家。如今已有四子,個個聰明能干,勤儉持家,生活過得不錯。明朝時,文安縣有個王原,曾尋親于千里之外,其子孫繁衍興盛,至今稱為望族。子誠的故事與王原的事跡相類似,想來上天同樣會使艾家繁榮昌盛。
        王泗和說:“艾子誠是我的佃戶,他所居住的村莊,離我家僅兩里地。我很器重他,因問明他千里尋親的經過詳情,梗概得寫到這里,以供讀書人以及士大夫們參閱,讓人們知道鄉里田壟之間,也有這樣品德高尚、至賢至孝的人!
        乾隆癸丑(1793)年九月十一日記載。按:子誠千里尋父,偶然相遇,父子團圓。這故事情節,與《宋史》所載朱壽昌尋母的故事相類似。似乎皆有神助,非人力所能為。只因精誠所至,感動天地,說是人力所為亦合乎情理。
        《大集經》上說:世若無佛則善待父母,善待父母就是待佛也。古德說:“堂上有兩尊佛,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旃檀雕刻,及今現在雙親,乃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待他,何用另求功德!狈鹪凇端氖陆洝分杏终f:敬天地鬼神而求福,不如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最得福,最靈驗。由此可見,孝道是佛教極力提倡的。佛陀認為應當把父母看成和佛一樣高貴。一個人若能至誠孝順父母,那么他就是在敬佛,他所獲得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