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剛到集團企業工作時,發現企業的賬務處理和自己學習的東西完全不一樣,就問老會計們。他們微微一笑說:“理論的東西和實務是兩回事了”
我想難道賬務處理真的是“理論和實務是有兩回事”嗎?難道國家制定的會計制度對同樣性質的業務是有幾種規定?于是我就帶著這些問題處于困惑請教財務經理,他聽了也是微微一笑說:“會計本來應該是制度性的東西,現在被當成藝術性的東西處理了,你先多多看看。以后就知道了”。
我當時更加困惑了:死板強制制度性的東西怎么就變成了靈活多樣藝術性的東西了。!
于是,我經過幾年的基礎實踐學習,逐漸明白了:不是會計制度對同樣性質的業務是有幾種規定,而是會計對業務性質有不同的解讀。也就是象“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會計們都沒有學習理解到“象”(會計)的全部,只是根據自己部分的了解進行判斷來做企業的賬務處理。
《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附則也只能提供一套演示性賬務處理。面對千千萬萬不同情況的企業顯然不直接使用的,現實中會計們都只認為它們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甚至并不去采用,但是他們忽略了這個演示性賬務處理所表達賬務處理原理及規范原則。
企業會計所做的賬務處理受到信息閱讀者需要和本身對業務性質解讀的制約(這里不談惡意和故意的因素),根據自己職業性判斷所做的賬務處理是存在人為性差異的。
我就發現企業的老會計們對一個經濟業務都有不同的解讀,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于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性質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解讀,成了正確賬務處理的關鍵。
如何對業務性質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解讀呢?
我認為認真學習理解好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是關鍵,我就發現許多會計對資產和負債等基本會計要素的定義及確認就沒有整明白。不要小看了它們的定義規定,其實在它們的定義中就規定賬務處理的某些原則(如時點和對象轉換)。
再就是需要會計扎實學習到會計技能(不是知識,技能比較知識多了變通能力),現在會計都忽視會計理論或者系統理論學習,或者說習慣從微觀方面學習,不注意從宏觀方面來學習,這樣總是容易產生片面性的認知。會出現“盲人摸象”的效應。
最后必須理解會計賬務處理原理和原則,從賬務處理原理和原則方面來分析經濟業務性質,有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感覺,這樣的不會被千奇百怪的經濟業務表象所迷惑,才能抓住經濟業務的本質。
我想難道賬務處理真的是“理論和實務是有兩回事”嗎?難道國家制定的會計制度對同樣性質的業務是有幾種規定?于是我就帶著這些問題處于困惑請教財務經理,他聽了也是微微一笑說:“會計本來應該是制度性的東西,現在被當成藝術性的東西處理了,你先多多看看。以后就知道了”。
我當時更加困惑了:死板強制制度性的東西怎么就變成了靈活多樣藝術性的東西了。!
于是,我經過幾年的基礎實踐學習,逐漸明白了:不是會計制度對同樣性質的業務是有幾種規定,而是會計對業務性質有不同的解讀。也就是象“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會計們都沒有學習理解到“象”(會計)的全部,只是根據自己部分的了解進行判斷來做企業的賬務處理。
《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的附則也只能提供一套演示性賬務處理。面對千千萬萬不同情況的企業顯然不直接使用的,現實中會計們都只認為它們只能作為一種參考甚至并不去采用,但是他們忽略了這個演示性賬務處理所表達賬務處理原理及規范原則。
企業會計所做的賬務處理受到信息閱讀者需要和本身對業務性質解讀的制約(這里不談惡意和故意的因素),根據自己職業性判斷所做的賬務處理是存在人為性差異的。
我就發現企業的老會計們對一個經濟業務都有不同的解讀,確實普遍存在的現象。于是對每一項經濟業務性質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解讀,成了正確賬務處理的關鍵。
如何對業務性質進行準確的判斷和解讀呢?
我認為認真學習理解好會計理論基礎知識是關鍵,我就發現許多會計對資產和負債等基本會計要素的定義及確認就沒有整明白。不要小看了它們的定義規定,其實在它們的定義中就規定賬務處理的某些原則(如時點和對象轉換)。
再就是需要會計扎實學習到會計技能(不是知識,技能比較知識多了變通能力),現在會計都忽視會計理論或者系統理論學習,或者說習慣從微觀方面學習,不注意從宏觀方面來學習,這樣總是容易產生片面性的認知。會出現“盲人摸象”的效應。
最后必須理解會計賬務處理原理和原則,從賬務處理原理和原則方面來分析經濟業務性質,有個“萬變不離其宗”的感覺,這樣的不會被千奇百怪的經濟業務表象所迷惑,才能抓住經濟業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