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hnfp"></address>

    <address id="thnfp"><th id="thnfp"><progress id="thnfp"></progress></th></address>
    <listing id="thnfp"><nobr id="thnfp"><meter id="thnfp"></meter></nobr></listing>
    dvbbs
    收藏本頁
    聯系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海闊天空,隨心所欲。
    搜一搜相關精彩主題 
    安易免費財務軟件交流論壇灌水娛樂區 → [分享]那些小故事

    您是本帖的第 23217 個閱讀者
    樹形 打印
    標題:
    [分享]那些小故事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1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4侗族的風俗習慣,侗族文化,侗族服飾

    侗族----簡介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銅仁、江口等縣(市)和玉屏侗族自治縣,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縣及綏寧、會同、黔陽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龍勝、融水、羅城、環江等自治縣。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豐等縣(市)還有數萬人。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以生產魚粳稻為主,善用稻田養魚。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多通漢語。原無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筑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筑吸收了中國古代亭臺、樓閣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歷史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后來一部分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分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戰亂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48:50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2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侗族----習俗
        侗族家里來了貴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魚、酸肉及各種酸菜進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貴客之說。侗族民間用雞、鴨待客時,首先主人要把雞頭、鴨頭或雞爪、鴨蹼敬給客人?腿藨p手接過,或轉敬給席上的長者,以表示主客之間互相尊重,以誠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魚時,主人將一堆酸魚塊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塊,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誕婚喪之日,都要進行不同規模的宴客活動。
        
        在廣西三江地區的侗族民間,婚后婦女頭胎兒女誕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賀之習。“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出生后十天內,選其中二個單數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選單日,生女選雙日),進行祝賀。孩子周歲時,還要喝對周茶(有的吃周歲酒)。 


    侗族----節慶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
        
        新婚節
        
        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
        
        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49:27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3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侗家斗牛節的來歷
        
        在很古很古的時候,住貴州從江、黎平等地的侗家人是不興斗牛的。后來記不清是哪朝哪代,有個叫愛牛的老者興起斗牛活動后,從此,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都要舉行斗牛節。
        
        傳說,愛牛老者住在牛王寨。他從會走路的時候起,就跟著牛屁股轉,對牛感情很深。后來,他以放牛為生。一晃眼,已經年過四十。不知道養了多少頭牛,但沒有一條是他滿意的。他決心走村串寨買一條好牛。也不知他走過多少村,串過多少戶,花了多少年,牛王寨的人們只記得他回到家的那年,兩鬢已經斑白了。
        
        他跟牛打了幾十年的交道,牛的好壞他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從牛眼到牛鼻,從牛毛到牛蹄,他都能看出優劣。你若同他擺牛的事情,他三天三夜也擺不完。
        
        他來到一個叫做溝洞的地方,發現了一條寶牛,高興極了。
        
        “嘎老,你這牛賣不賣?”他這樣問養牛的人。養牛的老者早聽說愛牛老者是個認牛的能手!八热幌胭I,我這頭牛一定不差!别B牛老者心里這樣想。的確,養牛老者這頭牛的來歷是不平凡的。它的祖宗原住在白水洞。一天,牛祖宗突然失蹤了。養牛老者的祖宗找了好久也找不到。后來順著牛的蹄印,找到溝洞,才把牛找到。牛主人見溝洞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就在這兒定居下來。這以后,那老牛死了,又有牛崽,又有牛孫……養牛老者一家三兄弟。如今也有一寨人了。自從他祖宗跟牛祖宗來到溝洞,他家喂豬豬長得肥,養鴨鴨不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真是人發千口,糧發萬擔。由于這牛有這樣一段不平凡的來歷,養牛老者有意把牛價抬得高高的。誰知愛牛老者一聲不響就把牛買下了。愛牛老者剛把牛牽出門,有個好心人勸他道:“嘎老,你買虧了!”“你曉得個屁!”愛牛老者捋捋胡子,像得勝似的,笑瞇瞇地對那個人說:“這是條保家牛,得了它,火旺家發,是個無價之寶嘞!”“何以見得?”那人不解地問!澳憧矗~凸,角翅,腰直(俗稱三翅)。腿粗,蹄甲堅硬;那蹄殼的花紋織成五個大字;天下我為王。”因為這是已經到手的貨,愛牛老者毫無顧忌地夸者。那個人看了看,果然有那么幾個大字,連忙點頭稱贊。愛牛老者見那人如癡如醉,又神秘地說:“還有哩!你看,它右耳內還有一根卷須。這是根龍須,最能打架!蹦侨顺蹲∨6洌沓鲆桓t長毛,用手一量,足足有七尺五寸,可以從牛頭扯到牛尾巴上去。
        
        愛牛老者高高興興地趕著保家牛往家走。保家牛翻過著牛場,走過放牛坡,很快就到了清水江畔的犀牛潭了。愛牛老者雖然身骨報硬朗,走起路來能跟小伙子比,可他哪里趕得上力大無比的保家牛?一轉眼,保家牛昂頭甩尾,掙脫了他手中的索子,把他扔了一大截路。當他氣喘吁吁趕到犀牛潭邊時,突然有一頭犀牛躍出水面。它噴著鼻,甩著尾,走上岸來與保家牛角斗。保家牛見犀牛個兒雖然比自己長大,角卻沒有自己的長,而且又是獨角,就用蹄抓了兩下地皮,瞪著紅通通的大眼睛,一直朝犀牛碰過去。
        
        保家牛與犀牛在岸上斗了好一會,就轉入水中去了。它們在水中繼續角斗,激起千層濁浪,掀起萬朵銀花,把個犀牛潭的水攪渾了,把個紅彤彤的太陽斗暗了。它們幾沉幾浮,左抵右觸,斗了三天三夜。難分輸贏。
        
        看的人越來越多,扶老攜幼,提米帶肉,熱鬧極了。
        
        大家看得高興,愛牛老者卻心事重重。他正在考慮如何把他的保家牛救出來。他想呀想呀,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即用牽子套牛腳桿。他到附近的村子去找來兩根大粗索,聽他一聲號令,許多水性好的小伙子使潛入水底,很快就把犀牛和保家牛的腿拴住了。兩頭牛正斗得難分難解,都沒有注意后面來人。
        
        犀牛雖然希奇,但愛牛老者并沒有要它。他叫大伙把它宰殺了。讓眾鄉親歡歡喜喜地飽餐了一頓。這一天,正是夏歷九月初九。得了保家牛,侗寨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兩旺。為了紀念保家牛斗犀牛的勝利,每年夏歷九月九日,愛牛老者都領著鄉親們來到犀牛潭邊放牛打架,歡慶豐收。
        
        這就是斗牛節的來歷。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49:40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4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侗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
        
        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節日。
        
        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后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饑,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于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制成酸湯,然后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肴。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制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制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49:52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5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侗族----建筑


        侗族擅長建筑。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筑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于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筑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筑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筑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侗族----禁忌


        戶內供奉祖先的神龕,為最神圣之處。一切兇器,刀、松、劍、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準放置其上。否則,為對神大不敬,會招致懲罰。寨內舉行祭禮活動期間,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標志為用斑茅草打4個結,結成十字,懸于寨子口處。


    侗族----宗教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浇、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0:04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6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5阿昌族

    阿昌族--簡 介  

    阿昌族人口共有2.7萬余人,為云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區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地區的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分為戶撒和梁河兩種方言,大多數阿昌人都會講漢語、傣語,戶撒的阿昌族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他們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種語言。這大概是阿昌族在歷史上善于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斷向別的民族學習的緣故。   

    阿昌族聚居區地處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于世。 
     
    阿昌族--歷 史  

    在漢文史書中,除稱其為"阿昌",還有"峨昌"、"莪昌"、"俄昌"等稱謂。因居住地區不同,還有一些自稱,如"勐撒撣"、"襯撒"、"漢撒"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約在公元13世紀,經過多次遷徙,逐漸定居到現在聚居的地方。

    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里學會了耕種水田、打制鐵器的技術,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唐宋時期,阿昌族地區屬南詔和大理政權管轄。明清時期,一直實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區處于封建領主經濟,地主經濟已有一定的發展。其時,領主多為傣族土司,地主多為漢人。 

    阿昌族--禮 儀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征性的,通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功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1:09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7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阿昌族--節 慶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洼(關門節)、出洼(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后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谷豐收,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后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伙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撒種節和嘗新節:撒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頭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只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后,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辮子盤于頭頂。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熱鬧異常。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   

    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谷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于她經常幫助村里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獲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于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后,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凈凈,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后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里,于是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   

    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娘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1:30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8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會街: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于把經書取到,并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扎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后,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后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辮盤于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辮子里,胸前并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白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里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白象的肚里,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伙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系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隊列,敲鑼打鼓繞寨一周,然后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锘鑼聲,镲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镲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后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像波浪一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一大步,接著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镲聲連續的“镲镲镲”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伙子也更加起勁。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1:42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69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阿昌族--婚 俗  
    每年農閑季節或各種節日集會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領里,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伙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伙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一新,一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后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伙子到屋里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阿昌族婚禮舉行3天,如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后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的搶親    

    解放前,搶親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締結婚約的一種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壯年婦女一談起這事,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其中的喜悅、感嘆和悲傷。這種搶親現象,在梁河至今仍時有發生。往往是順利的。女方父母緊追不放的情況很少。

    搶親一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一種是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伙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余人在后邊擔任后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的。    

    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伙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伙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于是,小伙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圍起來,然后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后,對她說句"表妹,我來接你了",說完就由一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一個抬著姑娘的雙腳,拼命往回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一種規矩。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斗,造成傷亡。    

    搶親到家,一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一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里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 
       
    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么鬧,男方在搶親后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里舉行,女方家一律不負責招待,要由男方家負責招待,并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一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一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但一經達成協議,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一家。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2:11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0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阿昌族--服 飾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伙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后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于腦后。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一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飲 食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于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后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后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鹵豆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2:49

     84   10   7/9頁   首頁   2   3   4   5   6   7   8   9   尾頁 
    網上貿易 創造奇跡! 阿里巴巴 Alibaba
    北京安易天地軟件有限公司北方論壇
    聯系電話:010-51268244 13611231185 QQ:5111029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頁面執行時間 0.41016 秒, 5 次數據查詢
    Chan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