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hnfp"></address>

    <address id="thnfp"><th id="thnfp"><progress id="thnfp"></progress></th></address>
    <listing id="thnfp"><nobr id="thnfp"><meter id="thnfp"></meter></nobr></listing>
    dvbbs
    收藏本頁
    聯系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海闊天空,隨心所欲。
    搜一搜更多此類問題 
    安易免費財務軟件交流論壇灌水娛樂區 → [分享]那些小故事

    您是本帖的第 23216 個閱讀者
    樹形 打印
    標題:
    [分享]那些小故事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1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阿昌族--建 筑  

    無論山區或壩區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為三合或四合院樣式,三合一照壁的形式居多。木頭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過去的木框架雖然已經改變為今天的鋼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內壁卻仍然是木料。幾乎所有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歡在這內壁上鏤刻各種各樣的圖案。 

    阿昌族--禁 忌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火塘受阿昌族重視,逢年過節要燒香,舂過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鹛辽系腻伳_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

    阿昌族的臥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阿昌族--宗 教

    阿昌族地區的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和道教,他們崇拜動植物、神靈、鬼魂等,宗教色彩濃厚。

    南傳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傳佛教,他們主要居住在云南隴川、梁河及潞西縣等地。由于長期與傣、漢等族雜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漢等民族的影響,信仰了南傳佛教。他們主要信仰南傳佛教中的“蠻”(擺莊)、“勇”(擺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規嚴格、見殺不吃而信者較少。蠻教因可殺生、教規松散而信者甚眾。阿昌族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一座佛寺,僅隴川縣的戶撒過去就有四十四座。各寨佛寺建筑風格不盡相同,有的雕龍畫鳳、繪刻奇花異草;有的系五層八方建筑,層層疊起,八角上翹,獨具特色,十分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大約在明代,道教便傳入了阿昌族地區,明將沐英率兵入滇后,在今德宏隴川戶撒鄉以東建成了著名的道觀皇閣寺,它后來逐步變成了阿昌族地區最著名的道教圣地;书w寺曾于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年(清嘉慶十一年)、1864年(清同治十三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重修。解放前夕,內有道士居住,每年農歷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儀式,念誦玉皇經,并畫符念咒,為人民祈福禳災。

    現在,阿昌族地區還建有關帝廟、城隍廟,家家戶戶奉灶君和財神老爺等。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3:04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2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6納西族

    納西族----簡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納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
        
        納西族講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東、西兩種方言。以金沙江為界,西部約20萬人,內部能互相通話;東部中又分為三部分,各有土語,互相通話有困難。
        
        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人就創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東巴文和一種音節文字哥巴文,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還流傳的民間活的象形文字。用這種文字寫成的典籍稱為<<東巴經>>,中國藏有9000冊左右,世界其它各國藏有1.1萬冊左右。1957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方案,現在通用漢文。
        
        納西族人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玉米、土豆、麥、豆類和棉、麻等。金沙江兩岸是林區;玉龍山區植物種類多,被譽為植物寶庫。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F已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納西族----歷史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納西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這一族名來源于古代髦人的一個部落名。其先民在晉代史籍中稱“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他們先向南遷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遷到雅壟江流域,后又西遷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們聚集在麗江、永寧一帶,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詔(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統治。三國時內部已有階級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詔(磨些詔),為六詔之一,后為南詔所滅。南詔統治者曾將上萬戶的磨些人遷到昆川地區,這些磨些人后來與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邊的漢人也融合到納西族中。從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領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襲封建土司官職,其管轄地區基本上都已進入封建領主制發展階段。尤其是清初實行“改土歸流”后,納西族封建社會得到進一步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統一定名為納西。納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產生于公元7世紀的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教經典的《東巴經》,是研究納西族社會發展歷史的珍貴資料。 


    納西族----禮儀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納西族很重視人際關系,重感情交往,患難與共,講求禮尚往來。尊老愛幼是納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災人禍,婚喪嫁聚,親友村鄰都會主動接濟幫助,不計報酬。好客是納西族的傳統美德,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若村中或家里來了客人,男女老少都會起來打招呼,熱情讓坐。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顧老人吃和睡,要給老人端洗臉水、洗腳水,此種美德世代相傳。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4:17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3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納西族----節慶


        納西族以農歷記年。主要節日“三月龍王廟會”、農歷正月十五日的“米拉會”(即棒棒節)、夏歷七月中旬舉辦的麗江七月會,也稱為“七月騾馬會”等。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并且伴有許多祭祀活動。
        
        除年節外,納西族還有許多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是“納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選在正月上、中旬,屆時要選好祭天場,由東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殺輪流喂養的祭天豬,各家各戶都要捐大麥、小麥用來釀酒,做餌塊。祭時用全牲大祭,在場者均要洗手執香肅立。祭畢,用豬血灌腸、豬頭、內臟燒湯,熟后按戶分食。大祭后三天,還要進行以各家各戶為單位的小祭。還有“祭三朵(本族保護神)”,納西族認為三朵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麗江地區的納西族祭三朵還要帶著火鍋到風景秀麗的地方野餐。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舉行朝拜女神山的活動,這是一個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眾節日。這天人們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山下燒香,喇嘛念朝山經,人們向女神敬獻酒肉及水果,并叩頭朝拜。
        
        二月初八的北岳廟會,納西語稱作“祭三朵”,這也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保護神或戰神“三朵”的傳統節日。北岳廟,因南詔時曾封玉龍山為北岳,三朵廟建在玉龍山麓而得名。相傳,古時有一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一塊奇異的雪石,背回家去,走到現今的廟址時,雪石異常沉重,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趕路,雪石重不可移,人們認為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廟祭供,從此,人們常常見到一位身著白甲,戴白盔,執白矛,跨白馬的天神,經常顯靈,保護這里的土地和人民。納西人認為三朵就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權威的神、是屬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屬羊日,要用全羊隆重祭奠。廟會期間,正是茶花初開時節,屆時,人山人海.煙火繚繞,花開四野,人們四散野餐,信徒燒香磕頭。此廟會之隆重與氣氛,冠麗江所有廟會和節日之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4:27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4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納西族----婚俗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永寧納西族自稱“摩梭”。他們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著母系制遺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結構中,只有母親血統的親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母親的親生兒女以及母親姐妹的親生兒女,生身父親被視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婦女的地位顯赫,家長由長輩高的婦女擔任。她還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統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產也依母系原則繼承。
        
        與這種母系家庭相適應的婚姻制度,人們習稱為“阿注”婚!鞍⒆ⅰ币鉃椤芭笥选、“伴侶”。這種婚姻的主要特點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屬不同母系血緣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選心上人,只要彼此樂意,便互贈手鐲,腰帶一類的禮物,并開始過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們分別在兩個家庭里生產、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臨后才去女家訪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親姓氏,并歸母親家庭撫養,男子對子女們沒有任何權利和義務。由于這種婚姻家庭沒有經濟等方面的必然聯系,所以男女雙方的離異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絕來訪或男子停止訪宿,“阿注”婚便宣告結束。 


    納西族----服飾


        納西族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繡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繡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繡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后,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
        
        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釘著七個直徑為二寸左右的繡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這一裝束的來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通常的說法是代表七顆星星,寓意為“披星戴月”,據說圓布圈上用絲線所繡的是精美的星圖,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傳說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勞能干、聰明美麗的納西姑娘與旱魔王搏斗,奮戰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為,把雪精龍制服旱魔吞下的七個冷太陽捏成七個圓星星,鑲在英古的頂陽衫上,以后納西姑娘模仿英古,將七星圖案釘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勞勇敢。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納西族自古將青蛙視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難,因此那些圓形圖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種青蛙圖騰崇拜的歷史遺痕。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4:39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5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納西族----飲食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納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饅頭或水燜粑粑,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一般都有一兩樣炒菜和咸菜、湯等,特別喜食當地回族的牛肉湯鍋和干巴。不論平壩或山區,蔬菜品種較多,四時應市,山區廣種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當地的土特產做成各種風味名菜。如:清蒸蟲草鴨、貝母雞、天麻雞等。其中納西族傳統名菜“釀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釀入肉泥,蒸熟后做為祭祀、特別是祭祖的一道專用菜肴。
        
        納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牦牛肉、養麥、稗干、園根(蔓青)為主食。后來,在漢、白族影響下,農業發展較快,生活習俗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麗江壩區以玉米、小麥、大米為主食。瀘沽湖。中旬、鹽源、木里等地的納西族,以稗子、青稞、玉米為主食,輔以養子、大米、小麥和土豆。麗江壩區的村民于房前房后種菜,自己食用。大部分豬肉都做成腌肉,尤以麗江和永寧的琵琶豬最為有名,可以保存數年至十余年不變質。外出勞動攜帶麥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時圍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陽地方就餐。
        
        勤勞節儉的納西人,喜歡喝酒、飲濃茶,愛吃酸、辣,甜味的食品。瀘沽湖摩梭人,男女均愛吸份未狀的“蘭花煙”,吃自制的帶酸味的“棱里瑪酒”。主婦在每年殺年豬后,要趕做儲存腌肉。麗江的火腿粑粑、寧菠的琵琶肉,滬估湖地區的酸魚和魚干,都味美可口,是納西人待客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麗江火烤粑粑等。 


    納西族----建筑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納西族的建筑古樸典雅,麗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個建筑群都是土木結構的瓦屋,建筑上的門窗、牌樓上有精工細雕的圖案,題材豐富,線條生動蒼勁,形象栩栩如生,顯示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
        
        麗江古城有“東方的威尼斯”的美譽。瀘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則以整根圓木堆垛成壁,用樹塊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不僅冬暖夏涼,還特別防震。四合院直觀的反映其婚姻形態、家庭組織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會的一種形式載體。 


    納西族----禁忌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納西族----宗教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東巴”是納西語,意為“智者”,也就巫師和祭司。東巴文化與東巴教密不可分。東巴教是唐初納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礎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東巴多才多藝,集寫、畫、唱、舞于一身,因而他們成為納西族古老東巴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和繼承者。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永寧又稱“達巴”),是一種受藏族銘教(黑教)影響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風火等自然現象均視為神靈,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則視為惡鬼,凡遇疾病、婚喪、節日等都要請東巴念經。東巴沒有寺廟,一股都是不脫產的農民。納西族地區又是佛教(禪宗)和喇嘛教(密宗)交匯的地方,紅教喇嘛寺從藏區往南傳到麗江為止,撣宗和尚廟由內地往北傳也到麗江為止,所以納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還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種宗教的民族。
        
        東巴教是納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于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為基本內容,祭天、喪葬儀式、驅鬼、禳災和卜卦等活動為其主要表現形式。
        
        東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飾,法事亦十分繁雜,全年幾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動,主要分祭祀、喪葬、禳災、卜卦、賜名五大類,其中祭天最為隆重。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4:52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6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7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簡 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在中國西北邊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皚皚的天山,天山腳下聚居著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熬S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后,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并用。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中國最大面積的葡萄生產基地,即葡萄溝就在離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東南184公里的吐魯番盆地。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喀什“巴扎”
        
        俗話說,到新疆不到喀什,等于沒到新疆,到喀什不看“巴扎”,等于沒有到喀什?κ玻莻有著千年以上歷史的古城。早在漢唐時期,這個“絲綢之路”上最大的驛站,已是活躍的國際集市了。遠道而來的羅馬、波斯、印度的商隊和內地川陜等地的馬幫云集于此,進行貿易往來。如今,喀什約有人口30余萬。城內高樓矗立。著名的艾提尕清真寺周圍輻射狀街巷上,密布著國營商店和個體手工業店鋪與攤販,經銷著國內外的名貴商品。然而,它們卻無法取代那傳統的七日一集的大“巴扎”。
        
        “巴扎”,是維吾爾族的傳統貿易集市。喀什大巴扎,中心在城區東南的喀什噶爾河畔。每逢星期日集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流、物資云集。從一般農副產品到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應有盡有,并按種類分市排列。上午時分,巴扎漸入高潮,人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行人中還有少數婦女蒙著面巾。
        
        巴扎上,與人們衣著有關的紡織品和皮毛,是引人注目的商品之一。這里,除了來自新疆和內地的各種花色布匹之外,大量的是應時的真絲綢和化纖織品。尤其是來自蘇州和巴基斯坦的喬其絨,更是維吾爾族中青年婦女爭相購買的暢銷品。
        
        地毯,是巴扎集市上的又一宗重要商品。新疆地毯以其優良的質地,精美的圖案和鮮艷的色澤蜚聲中外。而喀什又是新疆優質地毯的主要產地之一。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地毯幾乎成為各族人民喜愛的家庭裝飾品,因此,地毯格外走俏。
        
        維吾爾族工匠技術精湛,巴扎上的各種手工藝品,充分顯示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玉雕、腰刀、日用銅器、木器、陶瓷、首飾、花帽、服飾等,大都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做工非常精細,散發著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
        
        在巴扎集市的商店里還有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民間樂器,供人觀賞挑選。如制作精致的獨它爾、彈拔爾、熱瓦甫、薩塔、揚琴、艾捷克、胡西塔爾、嗩吶、笛子、手鼓等。這些維吾爾族的民間樂器,都是在古典樂器的基礎上,并借鑒中外樂器而發展起來的。
        
        在大巴扎的邊緣,一塊很大的場地中,擠滿了牲畜,這就是專門的牲畜巴扎。南疆的毛驢。體小勁大,是維吾爾族農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它也成了內地一些省區前來購買的重要商品。
        
        新疆是著名的瓜果之鄉,每當瓜熟果紅的季節,巴扎上到處都散發著誘人芳香的瓜果攤。?吹揭恍┠w色不同的外國游客,頭上頂著小花帽,手里拿羊肉串,或新鮮瓜果,邊吃邊聊,異常的興奮和愜意。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5:43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7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維吾爾族--歷 史  


        維吾爾族的先民可追溯至前3世紀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貝加爾湖一帶。一世紀末逐漸向南遷,以后便與當地一些古代民族相融合。一千多年前,維吾爾族的先世鐵勒是西突厥汗國的一部分,唐朝天寶三年(744),回紇以鄂爾渾河流域為中心建立了游牧的回紇汗國,與唐朝保持友好的從屬關系。
        
        公元788年回紇改稱回鶘,9世紀,回鶘大部分西遷入高昌、龜茲、于闐以西地區,在與當地民族長期相處中,還融合了部分吐番人、契丹人等,吸收了蒙、漢、藏等民族成份。逐漸發展為近代維吾爾族。西遷的回鶘人曾先后在中亞和新疆地區建立過喀喇(哈拉)汗國、高昌王國,并參與察合臺汗國和葉爾羌汗國的活動。 


     維吾爾族--禮 儀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體前傾,連聲問好。
        
        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后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吃完飯后,由長者領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離席。吃飯時,客人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可隨便到鍋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時注意不讓飯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來放在自己跟前的“飯單”上。共盤吃抓飯時,不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飯畢,如有長者領作“都瓦”,客人不能東張西望或立起。吃飯時長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飯前飯后必須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諱順手甩水,認為那樣不禮貌。
        
        如果在瓜果飄香的夏季和秋季到維吾爾族家作客,擺在你面前的不僅有馕茶等,而且還有紅沙瓤的西瓜,或者粉瓤、綠瓤和甜瓜。若是到農村作客,淳樸善良好客的維吾爾族農民,會將各種水果擺在你的面前,讓你盡情地享用。如果天色晚客人起身告辭時,熱情的主人總要盛情地挽留客人住在家里。如果有客人住宿,總是拿出最好的被褥給客人用。維吾爾族家家戶戶都有備用的被褥。第二天清晨主人要早起,為客人準備早安,求胡大保佑客人。
        
        如果是貴客和遠道而來的親戚到家,有條件的家庭要宰羊熱情款待客人,條件差一點的至少也要一只雞,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一家來了客人,親友鄰居輪流相請。吃飯時家里來了客人,就是客人已吃過飯,主人也盛情邀請客人與他們一起共餐。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5:56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8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維吾爾族--節 慶  


         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肉孜節 維吾爾族十分重視傳統節日,“肉孜節”,也叫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圖爾”的意譯,因在封齋一個月后開齋的那天舉行而得名。伊斯蘭教規定成年的穆斯林每年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進餐,白天絕對禁止吃喝。齋月的開始和結束均以見月為準。封齋的天數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齋期滿后,節日的凌晨,人們聚集在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然后開始熱鬧的節日活動。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馓子、糖果、點心等,人們身著民族服裝,熙熙攘攘,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賀,男女老成群結隊出來游玩,各種娛樂場所同時開放。在南疆還有說評書的,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后七十天舉行!肮艩柊睢笔前⒗Z,意為“獻牲”,是根據古代阿拉伯地區的宗教傳說演變而來的。據說先知伊不拉音在一個晚上夢見“安拉”(即真主),“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依司馬義獻祭,當伊不拉忠實地執行命令的時候,“安拉”又命天神送來一只羊代替。于是阿拉伯人就根據這個神話傳說,宰羊祭祀。公元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后,繼承了這一風俗,并將伊斯蘭教歷(即回歷)的12月10日定為“古爾邦節”。節日期間,家境稍好一點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有的還宰牛、宰駝,因此也叫宰牲節。宰勻的牲畜肉不能出賣,除將規定的部分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余的用來招待客人和贈送親友。節日第一天早晨,人們到清真寺去作聚禮。節日禮拜結束后,人們上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過去按傳統,在古爾邦節里把作為血祭的牲畜宰好后,將其肉分成三份:一份作為“施舍”分給孤寡老殘和窮苦人,一份用來招待客人,一份留作自己享用。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施舍”的舊俗已趨于淡化了。 


    維吾爾族--婚 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由阿訇或伊碼目(均為宗教職業者)誦經,將兩塊干馕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表示從此就像馕和鹽水一樣,同甘共苦,白頭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鋪上潔白的飯單,最先擺上馕、喜糖、葡萄干、棗、糕點、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飯。
        
        擇偶 男孩的父母首先從親友鄰里、鄉里,其次從外村異鄉為兒子物色對象。選中之后,就通過別人告訴兒子,征求兒子意見,若兒子無意見,即可選定。男孩也可以自己物色對象,但須經父母同意?傊改傅囊庖娖饹Q定作用。有的女方家若對某家的兒子有意,也可托人向對方表明。在維吾爾族中也有托媒人替子女物色對象的現象。
        
        說媒 姑娘選定后,男方的父母請親友到女方家說媒提親。女主的父母要熱情接待來客。若合女方父母意,便可訂親。
        
        訂親 訂親儀式。維吾爾語稱“達斯提汗塔西拉西”或“克其克恰義”。男方家準備二、三塊衣料、九個馕、一些糖果、一塊茶等禮物,男方的母親在一些女性親友的陪伴下前往女方家,這時雙方的母親就正式認了親。女方家備餐熱情招待來客。招待完后男方的母親將帶來的禮物一一呈上,表示謝意,并商訂討論彩禮和正式訂婚的日子。 

     
    維吾爾族--服 飾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亞文化的影響,維吾爾族男子削發戴小罩刺繡花帽。清代初期,維吾爾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繡花點綴與裝飾,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繡制花帽,有多種方法:絲線平繡、十字花繡、絲線結繡、串珠片繡、格子架繡、盤金銀繡、鉤花刺繡、扎絨刺繡以及刺、扎、串、盤綜合繡等。維族婦女先在四瓣帽面上繡出多彩的紋樣圖案,然后將四瓣帽面以頂為中心縫合起來并襯好帽里,套在木制帽模上成型,最后鑲上黑絨布邊,便成了一只小巧玲瓏的花帽。
        
        “奇依曼”花帽色彩絢麗,針跡細膩。它用金銀彩線繡制,還綴有各色塑料小珠子。小伙子,姑娘戴上它,在蔭涼的葡萄架下彈唱起舞,顯得瀟灑自若,充滿活力。
        
        維吾爾族花帽作為一種民族特有的工藝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每逢重大節慶活動,維吾爾族人都要精心繡制或選購小花帽裝飾打扮自己;有的還將花帽高掛在屋內壁間,以增添房間陳設的藝術************;有時作為珍貴禮品饋贈親朋好友和來自遠方的賓客。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5:56:14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79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維吾爾族--飲 食  
        維吾爾族日食三餐,早飯吃馕和各種瓜果醬、甜醬,喝奶茶、油茶等,午飯是各類主食,晚飯多是馕、茶或湯面等。以面食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種類有數十種。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飯、包子、面條等。維吾爾族喜歡飲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羊肉串與手抓飯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救獠凼强狙蛉獾谋貍浯毒,是由鐵皮砸制而成。槽分上下兩層,中間隔板有無數通風洞孔。用無煙煤或木炭作燃料?救獯畷r,點燃炭火,待煙盡火旺時,即將串好的羊肉串架在槽上烘烤。
            烤羊肉串用的鐵桿子也很別致,是將30厘米長的3號鐵絲砸扁,一端加工成尖形,一端安裝木柄。先把洋蔥末拌和腌約半小時的鮮羊肉塊串在鐵釬子上,架在鐵槽上烘烤。然后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鐘左右,翻動肉釬再烤另一面,并撒上調料,烤數分鐘即成。
            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濃郁,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十幾串,特別是到了冬季,人們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紅撲撲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噴噴的羊肉串解饞,真是妙趣橫生。近年來,這一色味俱佳的維吾爾族的傳統小吃,已經走出家門,遍及京城,深受人們的歡迎。
           與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飯,也是維吾爾族的傳統風味食品。其主要原料為新鮮羊肉、胡蘿卜、洋蔥、清油、羊油和大米。先將羊肉剁成小塊用清油炸,再放洋蔥和胡蘿卜在鍋里炒,并酌情放鹽加水。20分鐘后,再把洗泡好的大米放入鍋內,不要攪動,40分鐘后,抓飯即熟。做熟的抓飯油亮晶瑩,味香可口,很有營養價值。
            典型食品: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銀絲搟面(維吾爾語稱“玉古勒”)、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黃蘿卜(胡蘿卜)醬等。 

    維吾爾族--建 筑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維吾爾族的建筑物有其獨特風格。房屋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室內鑿壁龕,并飾以各種花紋圖案。舊式房屋多系土木結構,窗子較小,房頂開一個窗,通風采光差;室內進門有一連灶土炕,用來做飯取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住房質量逐漸提高,有的住進了樓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較寬敞明亮通風。廳室布置整潔樸雅,四壁呈白色泛藍,掛的壁毯,靠墻置床,被褥均展鋪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擺設一對鏤花方枕。室中央置長桌或圓桌,家具及陳設品多遮蓋有鉤花圖案的裝飾巾,門窗掛絲絨或綢類的落地式垂簾,并襯飾網眼針織品。地面多裝飾民族圖案。維吾爾族人喜歡在庭院中種植花卉、果樹和葡萄,整個環境顯得雅靜、清新。 

    維吾爾族--禁 忌  
         維吾爾族的飲食禁忌與伊斯蘭教相同。他們忌用單手接送禮物;忌穿短褲、短小衣物外出;睡覺時禁頭東腳西,禁四肢平伸仰臥。做客時洗手不可將濕手亂甩;不能在長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飯不要用手亂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殘物不要亂扔;用餐時不要從餐布或主人面前跨過;不要當著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維吾爾族--宗 教  
         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中的傳播、發展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伊斯蘭教早在唐代即開始傳入新疆,大約在15世紀,伊斯蘭教最終取代其他各種信仰,而成為維吾爾族全民信仰的宗教。從此,伊斯蘭教對維吾爾族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生活習俗等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群眾大多數人屬于正統的遜尼派,只有一部分人信仰蘇菲派教義,在新疆稱為依禪派,此外還有少數人信仰什葉派教義。在宗教信仰活動上,各派一直保持著不同的宗教主張、儀式和特征。
         維吾爾族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表現在信仰者的思想、行為都要嚴格以《古蘭經》、《圣訓》和其他宗教經典為準則。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6:01:17
    bixialin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業余俠客
    文章:307
    積分:1600
    注冊:2014年10月28日
    80
      點擊這里發送電子郵件給bixialin

    發貼心情

    8白族

    白族----簡介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縣。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一直是白族人民習慣用的文字,在歷史上雖曾有過借用漢字標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統一規范而沒有能夠推廣。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 


    白族----歷史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系。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這里設置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于戰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紀前后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后來也與當地白族人融合。后來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別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形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權,受到內地漢民族文化,經濟的更多影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進一步發展。到了元代,這里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

    白族----禮儀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擇在上午,到農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5/1/6 16:02:05

     84   10   8/9頁   首頁   3   4   5   6   7   8   9   尾頁 
    網上貿易 創造奇跡! 阿里巴巴 Alibaba
    北京安易天地軟件有限公司北方論壇
    聯系電話:010-51268244 13611231185 QQ:511102924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頁面執行時間 0.58984 秒, 5 次數據查詢
    Channel